记者 章诗荟 文/图
动物为了生存,除了使用利爪和奔跑躲避之外,还有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等护身技巧。那么,终生不能随处乱跑、无法东躲西藏的植物,经常遭受各类动物(包括人、兽类和昆虫)以及病菌的啃噬和寄生,为何没有因此灭绝?为什么落在室内地板水泥地上的种子永远不会发芽?为什么植物能够做到“断头我不死,来春再发枝”?为什么会“砍去一枝条,萌出三根苗”?为什么植物的花朵多数兼具雄蕊雌蕊的两性花?为什么植物果实只有成熟了才比较好吃……
上周六,在台州市图书馆,唐建军教授为台州市民带来了一场精彩生动的生态学讲座,整个会场座无虚席,全场朋友都在屏气凝神倾听并且积极参与。
春华秋实,草木有情,生态学家唐建军说——
假如你是一条蚯蚓……
“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为什么鸟儿喜欢吃虫子?虽然我们似乎见到植物总是束手待毙地被各种动物吃掉,那为什么现在世界上还能看见遍地的植物?为何猎豹没有身穿盔甲般的甲壳,而螺蛳、蜗牛长壳,但蚯蚓又没有壳?为什么植物砍去一根枝条会萌三根苗……”课堂上,唐建军和台州市民进行各种互动。在有趣的提问中,不仅孩子的好奇心被一点点激发出来,成年人甚至年逾半百、白发苍苍的老者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
“这位老先生,假设此时此刻您是一条蚯蚓,您会喜欢坚硬的泥土还是松软的?”现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被唐建军提问。
老先生迟疑地说:“我可能会喜欢松软的。”
“为什么喜欢松软的?”
“坚硬的泥土穿行起来或许太累了!”
“那什么样的土壤可能比较松软?”
“我想应该是有机物质丰富、土地比较肥沃的耕作土壤。”
“那蚯蚓生活在经常被耕作的土壤里,是不是很容易不小心被勤于耕作的农民们碰伤或者锄成两段?”
“这么说来,好像是这样!”
“看来,躲在地下的蚯蚓身处险境,那你说,蚯蚓又是如何在险象环生的土壤中生存下来的?”
“好像听说蚯蚓拥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即使被锄成两段,似乎也不至于死,甚至还能再变出两条蚯蚓。”
“完全正确!”唐建军大声鼓励道,“这就是蚯蚓的生存智慧,换作我们人类,被锄头劈成几段,只能呵呵了……”
宇宙的最大奥秘是什么?生命!
什么是生态学?很多台州市民对此的概念很模糊。
唐建军解释道,生态学的研究范围很广泛,不仅研究生物学领域中的宏观生物学,还研究地球诞生前后38亿年、上下生物圈乃至宇宙中的你我他以及所有生物的存活方法。简而言之,生态学乃研究生物的生存之道。生态学最重要的研究任务就是力争能够解释下列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生命世界?为什么有如此不同又如此相同的你我他?形成生命世界如此格局的主要动因是什么?生命世界未来将向哪个方向发展?
在生态学者唐建军看来,生命世界博大精深奥秘无穷,宇宙最大的奥秘不在于穿梭天际的飞船,也不在于改造机体得到的超能力,而在这些小小的植物与动物里,它们相互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平衡关联,组成了我们现在的世界。
没有哪种生物比较厉害哪种生物比较羸弱,今天这个世界的所有生物都具有“同等的”厉害本领。没有哪种生物只有长处没有短处,如果这样,这个世界早就是它独霸天下了。也没有哪种生物只有短处没有长处,只有短处的生物早就灭绝殆尽了。
自然界注定了人类不可能、不能够也不允许制造出一种百毒不侵、没有短处、尽善尽美的生物类型。那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正因为地球环境在不断变化,而生物通过变异来求得生存,所以在地球生命舞台上,从来都没有永远的主角。这就是唐建军的生命哲学观点。
人要向自然生物学习生存法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即人类是当今地球生命世界所谓的“主角”),很多场合下还带着破坏属性。唐建军说,长久以来,人类一直以为自己处于食物链顶端,其他一切生物为我所用,人类是生命世界的霸主,是万物之灵。其实,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自然界并不由人类独享。
他说:“人类社会的历史远比地球生命史短得多,人类应该更多地向自然生物世界学习生命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持续生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寻找生命的完整与华美,这也是人生的真谛。”
在学习和寻找的过程中,人类产生地球责任感,并且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周围的世界有多大的影响,逐渐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转载请注明来自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标题:《椰树是什么植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